欢迎进入:好学通一级建造师网!
城市: 全国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湖北 江苏 安徽 山东 上海 浙江 江西 四川 广东 河南 重庆 贵州 辽宁 吉林 广西 陕西 海南 甘肃 黑龙江 更多
你的位置: 主页 > 考试动态 > 行业动态 > 正文
以追求教学价值目标为基准,凸显统一性的主导地位
发布时间:2019-06-03   来源:好学通网校

■坚持“八个统一” 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之六)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统一”要求,为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与水平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在属性决定了统一性的主导地位。把握统一性,尊重多样性,在二者协同发展中追求教学价值目标的同一性,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创新的基本遵循。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统一性;多样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八个统一”要求,为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与水平提供了科学方法论。“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要把握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并在推进二者的协同发展中,追求价值目标的同一性。所谓统一性,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规定性,具体而言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总体目标、课程设置、基本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主渠道,以及教学管理与评价等方面的共性要求或一致性规定。所谓多样性,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手段上的灵活性与创造性,突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统一性与多样性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

把握统一性的要义与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中国高校最具特色的课程,从根本上说,它首先是一门独特的政治教育课程,其中心任务一是保证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二是培育青年学生的理想信仰、价值立场和道德情操。这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保证,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统一性的生成逻辑。从这个意义上说,统一性的核心要义与基本要求,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所建构的基本规范与技术要领而展开。统一性的形成有着自身的规定性,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与教书育人相关历史经验积淀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着规律性、原则性、权威性、时代性、发展性等特征,是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达成的共性要求。

围绕统一性目标,明确课程建设方向。我国教育事业的性质决定了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政治要求和根本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我国高校课程体系中直接服务于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特色课程,是中国共产党办社会主义大学的创造性探索,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战略设计,成为检验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试金石,始终居于高校教育的首要地位。新时代,由于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高校作为各种思想对话与交锋的场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所面临的挑战非常现实和复杂。因此,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目标,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育人的主体功能,切实增强大学生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跟共产党走的决心,增强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信心,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任务。

遵照统一性规范,强化课堂教学主渠道。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始终是主要渠道和主要方式。强化课堂教学主渠道,一是要系统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功能指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着重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社会现实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着重阐明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一基本的历史认知问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着重解决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列理论成果武装头脑问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着重培育大学生道德素养、人文情怀与法律意识;“形势与政策”课着重引导大学生关注现实、拓展视野,增强时代使命感。五门课程共同组成了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完整课程体系。二是要善于挖掘和发挥课堂教学的固有优势。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运用科学理论启发和说服学生的过程。大学生思维活跃,自主意识强,信息来源广,反馈能力强,这些特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达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只有真正把课程的内容讲通讲透、讲精讲活,经得起追问、经得住检验,才能让学生有信服感、认同感。

坚持统一性要求,加强党对课程建设的领导。意识形态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意识形态建设的聚焦点在于对青年一代的教育和引导。新形势下如何引导社会思潮、如何引导青年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课题。完成这一艰巨任务,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社会多方力量的整体运筹和通力协作。因此,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优势和资源整合优势,形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整体合力势在必行。在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一整套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理论观点、指导原则和工作方法。坚持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领导,就是要遵循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原则和方法论,充分调动校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在保障德育的首要地位,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思政课建设系列政策,以及推进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等各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指导、支持和帮助。

尊重多样性的选择与创新

现实存在的丰富性与发展性决定了客观世界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有意识、有组织的特定教育活动,其教育主体、客体,所处环境,乃至目标要求等不可避免的存在差异性,同时也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这就决定了其教育手段、方法、渠道的多样性。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创新而言,尊重多样性,倡导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施教,既是遵循教书育人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针对当今时代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性,以及各类高校的差异性的现实选择。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办学层次与办学类别空前丰富,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也不尽相同。当前,在校大学生的学业基础、价值追求、发展定位等千差万别,这些都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要强调“有教无类”,也要注意“有教有类”;既要追求整体要求的一致性,也要讲究方式方法的灵活性、针对性。

把握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丰富教学内涵。把握侧重点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适当充实教学内容。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新时代各种类型高校的不同特点,乃至不同地区高校的特殊性要求,有针对性地充实教学内容,如学校所在地的历史典故、优秀文化传承,以及不同专业所对应的行业法律条文与行为规范等。二是有针对性地强化教学侧重点。即有选择性地强化对相关问题的讲解,如针对文史哲专业学生,强化对基础理论问题的讲解;针对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强化民族大团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教学内容;针对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等。以此推进教学内容的“连天接地”,促进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与学生现实需求有机对接,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吸引力。

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增强教学吸引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突破了课堂教学和知识传授的基本方式,并已经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手段。一方面,推动课堂教学的创新改革,需要树立“互联网+”的基本理念,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将教师课堂讲解、现场答疑的传统方法同虚拟教学的优势有机统一起来,联通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增大教学信息量,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同时,新媒体技术对优化教学内容,规范教学行为,弥补教师个体教学水平差异等方面有着独到的优势。另一方面,教学模式创新要防止形式大于内容、高于内容等情况的出现。从实际效果看,线上学习、线上答疑的便捷性无法取代课堂讲解的系统性、深刻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原则与基本方法,在于以理服人。以理服人既是课程的基本属性,也是达成端正价值观、明确政治站位教学目的基本手段。以理服人,除了讲清学理之外,师生面对面地情感交流沟通同样不可或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的信任感与认同感。因此,“内容为王”始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真谛,改变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是增强吸引力关键。

推进教育渠道的多元化,建构大思政新格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意识形态、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以及社会环境优化等方方面面。因此,立足育人基本规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的多元化,按照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总体思路,构筑学科思政、课程思政、文化思政、网络思政、日常思政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势在必行。具体而言,就是既注重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注重挖掘社会实践大课堂的育人功能;既注重思政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又注重挖掘课程思政的政治功能与育人优势;既注重激发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主观能动性和岗位使命感,又注重调动高校管理队伍、服务队伍,以及其他专业课教师队伍的育人积极性和责任感;既注重发挥高校内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又善于协调和整合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以此促进主渠道和主阵地充分衔接,理论教化与实践体验有机协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比肩同行,校内牵引与社会支持同频共振。

促进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有效协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是辩证统一的。统一性所确立的共同准则、基本要求、总体目标和主体方式等,保证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性的、指向明确的教学课程体系而存在,并形成了自身相互衔接、相互印证的知识体系和思想体系,保证了课程体系的系统性、科学性、政治性、思想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根本属性决定了追求和尊重这些共性特征和要求的第一位性。在追求统一性前提下,也需要重视技术手段创新,即教学方式方法上的选择性发展。无论从理论推理还是实践考察,尊重多样性对完善教学过程、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活力、增强教学实效有着独到的作用,是统一性的有益补充。因此,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促进二者的有效协同,成为追求思政课价值目标同一性的题中应有之义。

以追求教学价值目标为基准,凸显统一性的主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四个服务”要求,把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同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紧密结合在一起,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紧密结合在一起,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紧密结合在一起,同党的伟大事业的继往开来紧密结合在一起,确定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方位、基本取向和发展趋势,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价值目标。无疑,统一性与多样性都应服从和服务于同一性价值目标。在二者的关系中,统一性更加强调目标性,或者说其实质就是直击目标的整体性设计,是目标达成的主要渠道、方式与要求。因此,在目标达成中起着主导性、决定性的作用。多样性强调灵活性与丰富性,是达成目标的间接手段,是统一性的有效补充。多样性必须服从统一性。落实到教学具体实践中,就是要突出课堂教学主渠道、以灌输性原则为主导、强调统编教材的权威性、凸显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主体性等,通过这些具体安排,充分彰显统一性的主导地位。

以提升教学实效性为遵循,发挥多样性的独特优势。提升教学的亲和力、吸引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实现的前提条件。尊重和激励多样性发展,既是增强教学活力与吸引力的现实需要,也是科学理论的内在要求。思政课教学内容应立足社会实际与学生实际,把基本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等有机结合起来,用理论解读实践、用实践印证理论,让科学理论不仅可信,而且可爱。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不仅注重课堂教学,也关注课外实践;不仅注重发挥传统教学模式优势,也善于运用慕课、微课等新手段;不仅教师积极主导,而且让学生有效参与。在实施主体上,不仅强调思政课教师的主导性,也注重构建全员参与的大思政新格局;不仅发挥高校的主体作用,还注重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等,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更为充实、形式更为活泼、保障更为有力、效果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