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临近,是不是越靠近越紧张,越容易出现焦虑,现在分享几个方法,帮你克服考前焦虑的心理!
第一:优化复习的情绪,树立备考的信心
学习过程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如果在一种痛苦或焦虑的情绪下学习,即便我们学过的知识,也很难发挥到极致。一些考友在解答某类题目时,总是潜意识地想逃避,习惯性地焦虑,即便强迫自己思考,但脑子里一片空白的等等。像这样的思维是被负向情绪掩盖的一种错觉。因而,在一种积极愉悦的情绪下复习和应试是必要的。
第二:客观面对考试焦虑
临考,我们都会紧张,只不过由于个体差异,焦虑程度会有不同。研究表明,适度紧张对应试有积极的促进效应,只有过度焦虑才会对应试产生消极影响,而过度焦虑的学生一般不会超过3%。之所以我们会普遍感觉比较焦虑,往往是因为心理错觉。例如,考前不少人误以为只有自己紧张,而别人不紧张,进而推论自己心理素质差;又如,考前过分关注自己睡眠质量,产生头痛、状态不佳等错觉体验,进而担忧影响自己的复习和应试,形成恶性循环。其实这种担忧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怎样判断自己是否过度焦虑呢?这里提供一种比较可靠的经验标准:如果我们至少一个月都感觉吃饭没有胃口,睡眠不良,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变得迟钝,那么才可能是考试焦虑。当然也可以用标准考试焦虑量表进行测量。
第三:辨别可控和不可控因素,寻求问题的“杠杆解”
考友们!在备考的过程中,有些因素是可以控制的,有些因素是不容易控制的,如果将有限的精力和智慧耗费在一些不可控因素上,往往劳而无获;反之,关注可控因素,寻求问题的实质性解决,则会事半功倍。对我们而言,考试结果是一个未知数,过分考虑这一不可控因素,必然加重焦虑。而我们可以控制的便是平时充分准备认真复习,考场上正常发挥。因此,结合自己的考试期望目标,客观地评估自己的实力,就能有效缓解考试焦虑;寻找办法,有效提升自己的实力,就能建立备考信心。
第四:应试情景训练,有备才能无患
心理学研究表明:平时训练的情景与考试的情景越相似,考试时就越能发挥应有水平。那么进行哪些应试情景训练呢?
1、心理的紧张度。通过想象,有意识地在心理上将自己置于一种考试状态,感觉一定的紧张,起初会有点不太适应,但这很重要。在这一情景下,才更能真实地暴露学科的问题或应试过程的其他问题。
2、答题时间安排的合理性。这一点尤其重要。考试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限定时间内获得最多的分数。平时训练时,对试卷划分几个板块,通过若干次训练,记录自己在各个板块大概需多少时间,并分析和调整,直到建立一套适合自己、也符合高考要求的比较固定的时间安排。
3、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考试是检查考生知识掌握是否熟练,因而平时训练时要力求达到知识与问题间的自动化联系。一接触到某种问题,就能立刻辨别其属于哪种类型,并立即提取相应的知识加以解决。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要牢固记忆和准确理解基础知识。有的同学陷入题海,大量地重复练习,但却连解决问题所需的基本概念都不清楚!我们不反对训练时一题多解,但一定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4、考场中可能的突发事件。考场中可能出现两种突发事件。一是“舌尖现象”,常发生在第一堂考试,一些同学会发现前几个选择题非常简单,但就是回忆不出相应的知识。这是因心理紧张使思维受到了暂时的抑制。遇到这种情况要冷静,放松,再分析,如果仍然不能作答,那么就应果断地跳过。过不多久,紧张消除,这一题定能作答。另一突发事件发生在大概开考半小时,一些同学会突然注意到别人翻卷子的声音。别人翻一下卷子,就误以为别人做完了一页,进一步错误地暗示自己实力太差,心理严重波动,不理性地加快答题速度,从而出现严重失误。